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Micorobiology
(供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使用)
前 言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实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其技术的应用,各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严密、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需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作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等课程打下基础。
本大纲与赵斌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出版)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操作辅助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划横线( )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不加标记者为熟悉的内容和了解内容。总学时为30学时。本课程为校级考试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自主实验设计等,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考勤、平时操作和实验报告等), 自主实验设计和实验论文占60%。
教材:《微生物学实验》(第1版)赵斌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参考书:1.沈萍. 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Lansing M. Prescott, Microbiology 5th e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学时分配
内容
|
实验学时数
|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
1
|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形态观察
|
2
|
细菌和真菌染色法
|
3
|
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器皿的准备及消毒与灭菌
|
1
|
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
|
2
|
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
3
|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
3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
|
土壤中产碱性蛋白酶细菌的筛选
|
3
|
自主综合设计性实验
|
9
|
合计
|
30
|
实验一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目的要求
了解实验室环境与人体体表存在微生物,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空气沉降法检查实验室中的微生物。
2、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手指(洗手前与洗手后);咳碟;牙垢。
3、琼脂平板翻转培养。
4、结果记录方法:(1)菌落计数;(2)观察不同的菌落类型。
实验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
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机械装置(镜座,镜臂,镜筒 ,转换器,载物台,粗动螺旋和微动螺旋);光学系统(物镜,目镜,聚光器,光源,滤光片)。
2、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的放置,检查,采光,调焦,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复原。
3、标本片的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
实验三 细菌和真菌染色法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真菌乳酚棉兰染色法。
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细菌革兰氏染色法:制作细菌涂片、干燥、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2、真菌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低倍镜下寻找菌落的边缘,直接观察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低倍镜观察。
实验四 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器皿的准备及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掌握培养基的原理和制备方法;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纸绳捆扎试管的方法、培养皿包扎方法;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倒平板的方法。
熟悉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高压蒸汽灭菌锅和超净工作台的使用。
了解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高氏Ⅰ号培养基。
3、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纸绳捆扎试管的方法、培养皿包扎方法,使用高压蒸汽锅灭菌,使用超净工作台倒平板。
4、培养基制备的操作步骤: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
5、.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
实验五 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
目的要求
掌握斜面接种、平板划线接种方法及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技术。
熟悉不同的微生物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了解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内容
1、平板接种法:分区划线法、平行划线法。
2、琼脂斜面接种法。
3、肉汤接种法。
实验六 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目的要求
掌握放线菌和真菌稀释分离技术、划线分离技术。平板倾注法、涂布法和斜面接种技术。
熟悉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平板菌落计数法。
了解培养放线菌和真菌的培养时间和培养条件。
教学内容
1、土壤放线菌的分离计数。
2、土壤真菌的分离计数。
实验七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目的要求
掌握用比浊法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
熟悉细菌生长曲线的特点及测定原理。
教学内容
1、大肠杆菌的接种与摇床培养;定期采样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OD值;细菌生长曲线
的绘制。
2、实验操作步骤:菌液→标记→接种→培养→测定。
实验八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目的要求
掌握环境因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理。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
了解温度和pH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紫外线和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
教学内容
1、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酸碱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紫外线杀菌试验。
4、药敏试验。
实验九 土壤中产碱性蛋白酶细菌的筛选
目的要求
掌握从环境中分离筛选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选择培养基的原理和制备方法。
了解筛选特定菌株的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
教学内容
1、培养基的制备:以干酪素为惟一碳源制备平板培养基,筛选碱性蛋白酶产生菌。
2、土壤的采集。
3、涂布平板与培养。
4、挑取碱性蛋白酶产生菌。
5、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
实验十 自主综合设计性实验
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程序,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记录和分析方法。
熟悉微生物学文献的检阅,资料的整理。
了解实验室安全。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收集文献。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评阅实验方案,讲解实验室安全。
4、指导学生准备实验器材。
5、实验的实施。
6、实验数据的处理。
7、实验结果分析。
8、写作实验报告。